收藏本站 | 联系我们

您现在的位置:石首市群艺馆 >> 群文名人 >> 浏览文章

最后的歌者——赵植中
作者:佚名 来源:桑梓话   日期:2020年03月23日  录入:admin

听闻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、石首跳三鼓传承人赵植中老先生去世了,享年八十一岁。

突得讣闻,心生悲怆。

点击浏览下一页 

跳三鼓表演

第一次接触赵植中老先生,是在石首市第一届“十佳道德模范”颁奖典礼上,我默默地记住了这个“致力于民间艺术——跳三鼓的传承事业”的老人。随着工作重点的改变,我与赵植中老人的接触多了。为了发展和传承跳三鼓这一古老曲艺,老人的执着让我感动。2006年他联系了石首及湘鄂边所有能联系得上的跳三鼓艺人,成立了跳三鼓协会,协会鼎盛时期会员多达一百多人。正是他的努力,跳三鼓从乡野文化走向大雅之堂,在国家级民间曲艺文库里占了一席之地。

点击浏览下一页 

致力于跳三鼓事业的赵植中老人(前排左六)

石首跳三鼓,原生态曲种,活跃在村野之中,有着独特的艺术形式。每一个石首人都曾感受过这种悲戚哼腔。离家再远,只要有人哼起这个曲调,就会想起故乡。

社会发展最为缓慢的,就是部落的葬礼,我们都曾在这种歌声中送走过至亲,或揪心,或空灵,或是迷迷昏昏……

点击浏览下一页 

在跳三鼓艺人的活动基地合影(左三)

跳三鼓最早起源于“庄子妻死,击箕而歌”。清《石首方志》载:“丧鼓则有丧礼,亲朋纷纷来祭,并守灵柩,整夜打丧鼓伴灵。”荆楚旧俗,老人过世,必请歌师打丧鼓唱孝歌以祭死者,谓“丧歌”;后来高龄者寿诞之日也请歌师唱寿歌,谓“寿鼓”,以致发展到喜庆吉日亦请人唱“喜歌”。跳三鼓由此分为跳丧、跳寿、跳喜(三跳),加之三人演唱,三件器乐伴奏,三句头起唱,取“丧”和“三”的谐音,上世纪50年代改跳丧鼓为跳三鼓。

演唱程序有开场白、哀词、正书、归元和幺台。表演技能讲究精、气、神。唱腔特点有卡七字句、扬嗬嗬、欢调、三句半、十字调五种。

 点击浏览下一页

跳三鼓之一的“跳寿”

赵植中与艺人们的不断传承中,综合了传统音乐、传统舞蹈以及民俗的说唱形式,始终保留着礼孝文化的意义和教化的文化内涵,让这一古老的曲艺散发着新的风采。

“右手筷子左手钹,上靠膀子丁字脚,三步半朝前梭,左右不离桌子角,背靠背擦身过……” 赵植中十三岁拜师,从艺跳三鼓,一辈子挚爱着这门民间曲艺,他一辈子为跳三鼓而活,跳三鼓也因他焕发新生。

点击浏览下一页 

为外国友人表演跳三鼓《王婆骂鸡》

 点击浏览下一页

与被折服的外国友人合影

即便如此,在文革期间赵植中也是吃了不少苦头的。为了能让跳三鼓存活,他与自己的队友们合计唱红曲,歌颂祖国歌颂党。但是因为本身文化水平有限,只读了两年私塾,在一次表演中唱到:“毛主席,像太阳,走到哪里哪里亮;共产党,像夕阳……”被红卫兵揪住了辫子,马上抓起来批斗、游街。

为了增加批斗效果,红卫兵们给他戴上高帽子,还在胸前挂上一个草编的袋子,写上“打倒坏分子……”从团山北河口一路押解到团山寺镇上,到了要他表态的时候,他清了清嗓子,有板有眼的说到:“我头戴冲天帽,胸前挂草包;前呼后拥好热闹,后面还在呼口号!”几句话一说,下面就有人喊,赵师傅来一段,大家闹哄哄的笑成一片,批斗会也开不下去了,只好提前解散回家。

点击浏览下一页 

传授技艺

为了让社会支持跳三鼓,赵植中在不同时期,创作了不少通俗易懂又应景的宣传段子,老百姓爱听也易懂,比文件的效果好得多。他把毕生的精力都奉献给了跳三鼓艺术,在后期又致力于传承工作,收徒授艺,真正做到了一位德艺双馨的老艺人该有的样子。

点击浏览下一页 

收授学徒

前年全国非遗曲艺展演在天津举办,我带队去参加。作为省级传承人的赵植中老人打来电话,说是希望能够参与。我上报省非遗处,考虑老人年纪太大,一路长途奔波,怕身体吃不消,遂说服他在家休养。2020年3月17日晚上八点,赵植中老人安静地走了。我们再也听不到他悠长的哼腔了,再也看不到他诙谐的表演了。他瘦弱的身影渐渐离我们远去,愿老人家一路走好。

 

文字/摄影 王瀛

 
 
上一篇文章:我市资深作家曾克平摘得“2019年度中国闪小说十大新锐作家”大奖
下一篇文章:张先松

联系我们

石首市群众艺术馆

地址:石首市建设路20号

邮编:434400

邮箱:1284997534@qq.com

友情链接